食品中烃类矿物油的来源
据资料显示,食品中烃类矿物油有以下几类来源:
食品包材的再生纸和板材、印刷油墨、消泡剂、除尘剂,以及润滑油、燃油、轮胎和沥青等。
食品工艺过程涉及的矿物油和白油。
我国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矿物油和白油可作为加工助剂(润滑剂、消泡剂、脱模剂等)用于油脂、糖果、膨化食品和豆制品等的生产;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允许食品级白油用于口香糖的胶姆糖基础剂和水果、蔬菜的表面处理剂。目前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用矿物油加工生产饼干或将矿物油掺入食用油脂和大米中,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环境污染
食品从原料的收割、晾晒到加工过程中接触到柴油发动机的润滑油、没有完全燃烧的汽油、轮胎和沥青的碎屑以及不洁净空气等,都会使食品受到矿物油污染。
据推断,食品包装可能是食品中矿物油的最大来源,主要原因是食品包装涉及使用回收纸和再生纸,其残留印刷油墨中的大量工业级矿物油造成与其接触食品的污染。
消费者经食物可接触一系列的烃类矿物油。调查表明面包和谷物中饱和烷烃矿物油的含量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饱和烷烃矿物油用作脱模剂或喷涂剂所致。调查还显示,干货、奶油、面条、粗面粉中也出现了含量不等的烃类矿物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慢性暴露评估,一般人群膳食暴露饱和烷烃矿物油大约为0.03-0.3 mg/kg/d,未成年人群的膳食暴露要高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据估计,3-10岁的儿童为每日最高膳食暴露的消费人群。
食品中烃类矿物油的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的检测方法大多局限于皂化法、荧光法,其检出限最低只能达到0.1%,也有学者提出采用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以及气相色谱(GC)与质谱联用(GC-MS)的定量方法,但并没有做方法学考察,也没有应用实例。
相对于国内研究,欧洲对矿物油的研究较多,陆续开发出:在线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器检测法(HPLC-GC-FID)、离线固相萃取法(SPE-GC-FID)、二维气相色谱法(GC×GC)等定量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定量分析动植物油中MOSH的标准方法。
食品中烃类矿物油检测体系的完善
我国近几年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大对食品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食品安全状况日益改善;但是执行标准的区别以及检测能力的差异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烃类矿物油检测领域亟待完善之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别于欧美等国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抽检标准的检测数据允许范围;二是具体检测项目数量。目前国家对矿物油等指标尚未纳入检测体系,而欧美等国家已将其纳入相关检测体系。另外,我国食品检测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食品检测时效性有限,检测往往针对已知危害物,对于未知危害物检测有些捉襟见肘;
2、我国目前科研成果多在实验室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并缺少多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实验;
3、目前,很多检测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增加监督和检测指标数量;其次,实现对整个生产链条的全程监测;再则,加强对慢性食品安全风险的管控,从而实现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